欢迎访问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专业建设   >   教学成果   >   正文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介绍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3-10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系 李娜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心理学

    时:60学时

    分:3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授课对象:三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授课时间:一年级上学期

2、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核心课程。它通过介绍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一般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脉络,学会解释和处理学前儿童心理现象,从而奠定职业核心素质。

《学前儿童心理学》也是入门先导课程: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的学习。

在课程的定位上,主要考虑突出以下视角。

1. 课程设置:融合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价值。高职的学制短,并且要凸显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以“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脉络体系,融合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授发展心理学知识。内容上使“枯燥”、“平板”的学术概念,和生动、真实的儿童发展联系了起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伊始便体验到理论的应用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按科学规律来做一名幼儿教师。

2. 课程实施:借助信息化技术,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点来选择、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教育的起点),并且学生喜欢具体形象思维水平上的认知活动;教师希望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育的终点)。两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加以协调,教师设置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方式,使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为此,我们开设了《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校内网站,容纳了许多信息化教学手段:贴出课程的微课;开设交流版块,推荐阅读资源,提供参考资料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解释学前儿童发展问题;掌握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提高从事幼儿教养实践的专业素养。

2、知识、素质、能力目标

1)素质目标

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发展的能力;

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

深入地探究心理学问题的自学能力。

2)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原理;

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规律和发展的趋势;

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重要指导意义。

3)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幼儿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初步学会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解读幼儿的表现;

初步能够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对幼儿及家长进行教育指导。

三、课程内容:教什么

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月第二版。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梳理如下。

第一模块 概述,对学科框架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模块 掌握幼儿的个体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第三模块 把握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第四模块 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特点

第五模块 总结提升,促使学生形成更清晰的科学儿童观

5个模块的内容既有独立的系统性,又有机地整合成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螺旋式推进。每个模块都有任务,在“做中教、做中学”中让学生既掌握相当一部分“怎么做”,又懂得“为什么”,初步培养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能灵活地应对工作中后续的“怎么做”,成为“好用”又“经用”的人才。

 

序号

模块名称

具体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课时安排

课堂

网络

模块一

心理现象与心理学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点

2.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3. 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

掌握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

3

3

模块二

 

发展中的学前儿童心理

1.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感知觉、记忆、思维)

2.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3.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绪调节的指导等

气质特点的分析与引导

15

12

模块三

 

交往中的学前儿童心理

1.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2.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3.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建立安全依恋的指导

同伴交往的指导

9

9

模块四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

1. 音乐和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五大领域的教法课会涉及,这里自学)

2.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能理清活动中的具体安排

能组织儿童游戏

0

3

模块五

 

学前儿童在发展中

1. 正确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

能阐述和反省儿童观

2

3

 

复习

 

 

1

 

四、课程实施:怎么教及为何这样教

1. 学情:学生需要“操作”和“自主”

学生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并会用以分析现象、解决问题,明了儿童的发展性需要。以往主要是教师“传授(专业的)知识”,但高职学生更希望抽象的知识能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和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并且学生渴望有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有违和感——教师觉得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学生觉得理论课不够实用。

信息化技术,为教师更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提供了许多的可能。不仅使教师为主的课堂得以翻转为学生为主的学堂,教与学更有效果;也使得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成为可能、变得比较容易。

因此,课程教学上,教师根据“互联网+”的理念,构建“翻转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调节、选择的自由度;教师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专业引导,保障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同时,通过项目任务,将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的始终,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的思维方式。

2. “互联网+”的教学模式

我们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原则是:“尝试新技术,使用好技术,服务教学目标。”根据需要,使用合适的技术。一个教学主题的教学模式通常如下:

1) 教师给出任务:教师在上次课堂末,或通过易班、Q群给出学习任务/项目。项目任务,源于幼儿园教师会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情境,经过提炼改编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课程网站上的微课、参考资料等,根据建议网站搜索、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内讨论学习,并将学习结果制作成课件、视频、音频等。

3) 课堂交流讲解:课堂上,组间交流前期学习成果,或是在实训室模拟演练,学生相互点评,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点评和集体讲解,帮助梳理出系统知识。

4) 课后巩固:课后作业,完成App上相应的题库部分,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题库练习,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课后答疑:教师和学生组建QQ群、微信群,并开通邮箱,答疑解惑、与学生沟通交流,在个别指导中发现共性问题,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单向、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互动、协作、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更有学习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也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更能实现与工作岗位“无缝”衔接。

3. 教学过程:形态多样,方法多元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我们实现了教学形态的多样化:集体教学和小组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索相辅相成,辅以个别指导。校内课堂实训联合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和锻炼能力。这些教学形态根据教学需要有机组合,形成立体、共通的教学立交通道,使学生切实“行”动起来学习。

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

第一类是激发思维的方法。以提问启发、讲解介绍、讨论评议、观察体验、设计制作和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态度,使学生初步懂得如何获得有用的知识,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师呈现一段幼儿行为表现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幼儿的心理特点;根据婴儿感知觉特点,为其设计和制作一个玩具;让学生做“延迟满足”的意志控制实验等。

第二大类是程序演练法。指导学生将某种程序性教育行为技能反复演练,养成熟练的迅速反应。比如,幼儿与同伴争抢玩具时的应对,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次的模拟演练,以有效掌握。

第三大类是作品观摩法。教师通过案例之类的作品,指导学生评价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激发其好恶的情绪,帮助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态度,并促使学生做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育行为。比如,我们提供学生“教师吓唬、不理睬入园哭闹的幼儿”、“教师对不乖乖午睡的幼儿进行辱骂和体罚”的新闻案例,供学生分析不良教育行为的后果,思考调整幼儿情绪的对策;也精心筛选来自幼儿园一线的优秀案例,给学生直观的认识、模仿的范本。

第四大类是表达表现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喜爱、擅长的方式或途径(情境表演、语言文字表达或图画造型表达),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想和所感。这种手脑并用的方式,很能提升高职学生表达、表现的兴趣。比如,“幼儿的不同气质特点与引导方法”,学生分小组领取学习任务后,课后自学,并商量好用顺口溜、情境表演等擅长的方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学得有效率。

五、课程评价:多层面考察能力,转变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的评价也应该着眼于考察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考核分为平时表现、实训考核与期末考核三部分。

总成绩(100%=平时过程性考核(50%)+期末考核(50%);

平时过程性考核:考察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完成课内外任务的情况,网上提交的作业和交流讨论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50%

期末考核主要为闭卷笔试,百分制,考试时间120分钟。考核中,降低纯理论性和记忆性的题型的比例,更多采用案例分析、方案和对策制定等题型,占总成绩的50%

平时的过程性考核使学生重视整个学习过程,期末考核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掌握情况、知识应用能力进行总体考察,对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大有益处。

六、组织实施:举例

以模块二中“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阶段(3课时网络,3课时课内)”为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 内容与学情分析

揭示学前儿童思维结构的特异性,这是开展学前教育的基本点。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教养观念,以期指导其自身的教育行为。

教学的重点:儿童智慧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运用哪些合适的信息化手段,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思维结构,以及其中的概念。

第二、 教学过程的组织

因此,教学过程遵循“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的原则。教学过程组织如下:

教师在教学之前,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预先观看一段教学视频《对话》(节选自《小人国》),并思考:视频中讲了什么?幼儿为什么会这样呢?并指导学生查阅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自学课程网站上的微课、参考资料等,根据建议网站搜索、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内讨论学习。

课上:

① 交流各组主要观点,学生相互点评,注重观点的相互激发。

② 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和错漏之处,教师进行点评,并作系统精讲。

学前儿童“前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是讲解重点。

教师首先从幼儿“泛灵论”(认为事物都有生命和意图)的生活表现,启发学生思考其实际应用;

结合皮亚杰经典实验“三山实验”、“守恒实验”视频,讲解幼儿“自我中心”、“不守恒”的“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原理分析,为什么幼儿听不懂反话,巩固所学。

③ 其他三个阶段的智慧发展特点,也遵循这样的教学方式。

完成知识的系统梳理,布置课后思考题:“学习了学前儿童独特的思维结构特点,作为一个学前教育的教师,我们该怎样去培养幼儿的思维呢?”学生就此问题,开展小组学习,梳理理论观点、筛选事例支持,并制作PPT、视频等,上传至课程网站的学习论坛,由同学网上评分、教师评价。

课后作业:完成App上相应的题库部分。

答疑: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可通过易班、QQ群等平台向教师提出。教师在个别指导中发现共性问题,在下堂课中集体讲解。

第三、 贯穿实训内容

在课程的校外实践教学中,我们也组织学生实践部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常规的观察、调查,还可以重复经典的皮亚杰守恒实验、延迟满足实验、记忆策略实验等。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思维的严谨。

实践后,教师指导学生写幼儿行为分析报告和实验结果

第四、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贯通在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整个课程中多次评价,组成过程性评价。

copyrights 2000-2009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7001449号
地址:中国 上海原平路55号 邮编: 200072 电话 021-56075555-各部门